在一个庞大且封闭的池子内,垃圾堆成了一座座小山,一个类似“抓娃娃机”的大抓斗在工人师傅熟练的操作下,正在张开钢爪抓取垃圾。这是池州皖能环保电力有限公司厂区内每天都会上演的场景,这里24小时昼夜不息地进行着垃圾“变形记”。每天,约有400吨生活垃圾“浴火重生”,变为18万千瓦时电能输送至千家万户。
生活垃圾治理和资源化利用越来越成为一座城市发展和环境建设的重要“考题”,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一概念逐渐成为共识,近年来,市区两级紧扣“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这一主线,强力推进“垃圾革命”,2019年12月,随着池州皖能环保电力有限公司正式投产运行,交出了一份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的“高分答卷”。
近日,笔者来到了位于涓桥镇陀弥山南冲的池州皖能环保电力有限公司,干净整洁的厂区让人眼前一亮。一辆满载着生活垃圾的运输车正缓缓驶入,经过垃圾栈桥后进入卸料大厅,将垃圾卸入到封闭的垃圾池内堆放。据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从主城区及周边镇街运来的垃圾,先要在垃圾池内发酵3天左右,发酵后变得相对干燥的垃圾会通过行车抓斗取料投入焚烧炉内,再经燃烧将热能转化为蒸气,最后输送到汽轮机,带动发电机产生电能,扣除厂内自用电后,经输电站进入国家电网“等待分配”。
在玻璃窗装置的操作室内,工人们正握着手柄隔空操控着机械臂。“可别小看这一抓,这一把能抓将近5吨垃圾呢。这个炉子也不‘挑食’,什么都能‘吃’进去。”操作工人一边将抓起的垃圾“喂”入焚烧炉内一边打趣地说道。
虽然紧挨着巨型“垃圾仓”,但操作室内却没有任何异味。该公司工作人员林宁向笔者解释道:“垃圾池内的臭气被负压风机抽送到了焚烧炉内,坑内处于负压状态所以我们在这里闻不到异味,这样不仅防止了异味外溢,还有助于垃圾的焚烧。”
与此同时,在集控室的大屏幕上,焚烧炉内的情况尽收眼底,屏幕上的不断跳动闪烁的数据,动态显示着锅炉参数以及烟气排放等环保数据,烟气排放等数据还实现了与环保部门联网,监测数据全天候处于监管之中。由于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复杂,热值波动大,因此垃圾在焚烧炉内实现稳定燃烧需要涉及炉排控制、配风控制等方方面面,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控制过程。“这一整个控制过程也是在集控室内,由工作人员通过管理系统实时进行调整的,并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技术,实现焚烧的环保指标更加稳定,同时也能提升单位发电量,先进的科技让越来越多的垃圾‘变身’资源。”林宁指着大屏幕上的数据向笔者介绍道。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产生电能,该公司运用先进技术和设备,不仅能够做到气体达标排放,还能产生另外两种可循环利用的资源:焚烧后的炉渣通过综合处理可用作建筑材料;废水则通过一系列净化设备的处理后变身“清水”,可在厂区内部循环利用起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如今,我区正加快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步伐,今年7月,该公司正式开始接料运行厨余垃圾处置项目,补齐我区厨余垃圾末端处置短板。除此之外,该公司垃圾焚烧二期项目也正在如火如荼建设,据了解,二期项目将拟建1台日处理量为500吨的生活垃圾机械炉排焚烧炉、1台12MW中温次高压汽轮发电机组,项目建成后,原生生活垃圾年处理总量约38万吨,年发电量可达16400万度,届时将有效提高我区生活垃圾处置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据统计,池州皖能环保电力有限公司平均每天能处理400吨生活垃圾,年均发电约0.63亿度电。截至目前,该公司已接收50.8万吨生活垃圾,累计发电量约1.89亿千瓦时,累计上网电量1.62亿千瓦时。“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良好经济和社会效应,为贵池实现双碳目标、能源转型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助力我区打赢蓝天保卫战。”该公司负责人说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