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秋江街道高脊岭社区鑫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田边稻浪滚滚、人头攒动,由市、区两级共同举办的水稻机收减损暨技能大比武活动在这里举行。
随着比赛哨声响起,4名农机选手熟练地驾驶着收割机穿梭在稻田中,同台竞技、各显身手,上演一场稻田“大比拼”。他们全神贯注、操作精准,努力将水稻损失率降到最低。随着拨禾轮快速运转,成片的水稻被收割机“吞”入腹中,片刻就将粉碎后的秸秆“吐”出来,播撒还田。
“影响收割机工作效率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水稻的湿度、高度,土壤的湿润程度、松软程度,农田地势的起伏,工作当天的天气情况……”向先春是本次技能大比武的第一名,说起自己的工作,他如数家珍,“观察各种条件和情况,是一名合格农机手必备的素质,今天收割的是糯稻,在操作机械过程中要避免过快或者过慢,造成漏收、掉穗、落粒等损耗情况。”
“目前我区水稻机收平均损失率约为3.5%,处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今天的4位农机手都把机收损失率降到了2%以下。”谈起机收减损的重要作用,区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前进忍不住给笔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全区每年播种水稻约48万亩,平均亩产约600公斤。如果全区所有的农机手都能把机收损失率降到2%,那么全区每年就能增收水稻约430万公斤,按照今年水稻最低收购价计算价值超千万元。
据张前进介绍,前些年,我区通过发放农机购置补贴、降低农机购置贷款门槛等方式,大大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80%以上,其中水稻生产农机化水平更是达到了99%。近几年,为了最大程度压低生产各环节上的粮食损耗,我区转而在农机技术推广、农机手培训以及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区加大了对农机手和农机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各类农机技术资料480余份,培训农机手、农机技术人员360余人。
“今年4月和10月,我们还利用农闲时节专门举办了两期‘高素质农机手培训班’,聘请业内专家授课解惑,为全区各地的农机技术人员带来了当前农机领域最前沿的技术与经验,参训人数达到80人。”张前进说道。除此之外,我区今年还成功培育了一座省级区域农事服务中心,2座区级农事服务中心,截至目前全区建成的各类农事服务中心已达11座。
“从10月初开始,油菜、小麦的播种工作已陆续启动,目前已基本完成。随着最后这批糯稻的收割完毕,今年我区‘三秋’生产工作也圆满结束。”张前进说道,今年“三秋”期间,我区投入各类农机具1.2万余台套,其中拖拉机500余台套,联合收割机1000余台,各类播种机400余台套。接下来的两个多月,将进入农事相对较少的“农闲”时节,张前进表示,新一轮的农机维护保养以及农技培训也已提上日程,即将陆续展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