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是个好地方,松林竹海古村庄,小桥流水石板路,莺歌燕舞梨花香……”这首贵池民歌中所传唱的“好地方”,正是首批安徽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墩上街道罗城村。漫步在村内,清澈的溪流穿村而过,古井、古桥与白墙黛瓦的民居相映成趣,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皖南古村落,如今正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绘就一幅“环境美、产业兴、文化浓、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
“一歌一村”,罗城村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贵池民歌的发源地。这里的民歌源自田间地头,通常以劳动场景为背景,歌曲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智慧,旋律悠扬,歌词质朴,反映了农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双百”方针唤起了贵池民歌创唱热潮,有“安徽刘三姐”之称的罗城村村民姜秀珍前往北京参加全国第三届文代会,把这里的民歌唱进了中南海,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接见并拍照留念,并受到周恩来总理“为人民多编多唱”的勉励。
文化为魂,旅游为体。近些年,罗城村找准发力点,引入文旅公司、盘活村内资源,打造文化名片,把民歌文化历史的厚度转化为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高度,实现村庄变美、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有机统一。2017年,村里引进安徽罗城民歌文化旅游开发公司,打造“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品俗”的“花园村庄”,发展“美丽经济”。他们注册了“渚湖姜”“鲜果醉香”商标品牌,在去年9月又建成了集冷链仓储、精深加工、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南水梨、红美人柑橘产业基地项目,使生产经营逐渐规模化、链条化。如今,每年的4月初,石龙公园的芝樱花海热烈绽放,编织成“粉色云霞”,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拍照;到了8月初,千亩梨园里金黄的梨子压弯了枝头,村民们一边哼唱着婉转悠扬的民歌一边忙着采摘装箱。
借着精品示范村建设的契机,罗成村将文旅项目打包给专业运营公司进行整村统一运营,秉持着与乡村“产业共建、利益共享、在地共生”的宗旨,将富有地域乡土特色的民间音乐文化与600多年历史的罗城渚湖姜村人文历史文化相融合,以“贵池民歌”为载体,推广渚湖姜村的人文、历史故事,在今年年初建成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澳门皇冠体育_中国竞彩网$【官网娱乐平台】:渚湖姜景区,目前正陆续建设温泉树屋主题民宿、游客接待中心、室内保龄球场、无动力乐园、网红观光小火车、草坪露营地等适合家庭、亲友的周末慢生活微度假型娱乐休闲旅游业,推进“村落+文化+康养+旅游”融合发展。
不仅如此,近些年,该村协调村民将全村3000余亩闲置用地集中流转用于文旅项目打造,村集体经济收入一路攀升,2024年达90余万元。而村民则收获了“租金”“分红”与文旅岗位。目前,该村通过文旅产业发展带动了本村400余名村民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
据该村党委书记陶有祥介绍,近几年,村里陆续开了7家土菜馆和民宿,村民的人均年收入突破2.3万元。姜少林就是其中的一员,作为安徽罗城民歌文化旅游开发公司的员工,每年的土地流转费加上5万多元的工资令他增加了不少收入。他还把自家小院改造成了民宿,当起了“斜杠”村民,“每当节假日来临,民宿就会有很多人预订,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谁还愿意往外跑?”姜少林笑着告诉记者,不少原本常年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陆续回乡工作,沉寂的村庄又重新热闹了起来。
而“斜杠”村民姜少林还有一个身份——村民民歌队队员。为擦亮民歌之乡品牌,早在2004年我区便已着手制定罗城民歌保护规划,持续以“名师带徒”工程大力培养非遗传承人,目前已培养出钱秀华、彭红梅等十余名省市级传承人,新生代歌者达数百人。近年来,罗城村建起了民歌传习所、村民民歌队,修缮了百年戏台,还举办了多届辐射皖南地区的罗城民歌文化艺术节,打响了自己文化品牌,让罗城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皖南动听乡村”。
动听的不仅是歌声,“动听”的文明新风也在悄然浸润着罗城村民的生活:家家争当“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评比活动上笑声不断,红色文化长廊成了乡亲们的“露天课堂”,乡村会客厅是村民议事的“热门地点”……不久前的“五一”小长假期间,罗城村持续三天的草坪音乐节吸引了不少游客纷至沓来,村民们自觉化身志愿者,拿出饱满的热情向游客们介绍贵池民歌和罗城村的历史。“今年我们已经接待了2万多名游客,他们都夸我们村‘有声有景更有风情’,很多外地的旅行团都点名要来住两天!”陶有祥介绍。
如今的罗城村,既有古村落的诗意悠然,又有新产业的蓬勃活力,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更留得住浓浓的乡愁,随着澳门皇冠体育_中国竞彩网$【官网娱乐平台】文旅项目即将落地,这片土地将浓墨重彩绘就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